CN EN

分享

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举办2021年毕业讲演会
2021.06.30

2017年以来,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艺术史论系每年策划组织一年一度、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的毕业讲演会,面向学界同行和社会公众推介优秀毕业生及其学术成果。 艺术史论系2021届毕业生总计38名,其中获学士学位18人、获硕士学位16人、获博士学位4人。 2021年6月25日,艺术史论系在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B座301及线上举行第五届毕业讲演会。 讲演人涵盖9位2021届博士、硕士、本科毕业生,他们结合已获答辩通过的学位论文,展现自己在艺术学理论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如果说撰写毕业论文是一场冬猎,知识的莽莽雪原上看似猎物寥寥,捕猎的过程总要面对两手空空的痛苦;那么经历了春种夏长,本次讲演会则是一场大丰收,以扎实生动的学术成果演绎了研究成果丰收的乐趣所在,启发了公众对于美术史和设计史的兴趣。上半场聚焦于美术史论,由陈岸瑛老师任学术主持。

毕业讲演

李兆䶮博士

近代美术展览活动与城市公共空间的互动——以北京中山公园为例

李兆䶮博士的讲演以民国时期在中山公园的美术展览为切入点,关注中国进入现代社会后,公共空间和文化空间的塑造进程。他围绕公园身份的切换和展览形态的变迁进行探讨,就其对于北京画坛及艺术界发展的影响作出了深入精到的剖析。李兆䶮博士的研究为听众呈现了20世纪中国现代社会初始阶段的种种文化艺术现象,涵盖了画家的身份转型、展览与艺术创作、视觉艺术的图文传播如何发展演进及其主要动力和助力,为民国时期北京画坛的研究和现代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开创了新的空间。

张璟硕士

新中国初期国画机构与画家管理安置研究

张璟硕士此次演讲节选自其硕士毕业论文《新中国初期“十七年”国画机构及相关问题研究》中的第四章节。 向听众呈现出50年代初期国画及国画家的真实处境,进而分别就国画机构对国画家的组织管理及生计问题的有效解决途径进行展开论证。 该文收集50~60年代《美术》杂志及《中国画》《国画通讯》期刊杂志等一手文献资料。 对1949-1966年期间中国画学术组织及北京中国画院,上海中国画院的创办、管理、功能、画家编制等问题进行了细致梳理与探讨。 特别是通过研究,认为当时筹办国画机构,从早期的研究会到后期的画院等,均反映党对国画家的关怀。 国画家生计问题的有效解决,为国画的教学、普及、创作、传承等方面做出积极的贡献。

张晓雨硕士

历史画家安杰莉卡·考夫曼

张晓雨硕士的讲演以18世纪欧洲女画家的职业状况来开场,指出了当时女画家长期以来面临的人体写生的禁忌。 然而,在这样的欧洲艺坛里,仍然出现了唯一一名获得历史画家身份的女性。 她就是安杰莉卡·考夫曼,不仅是瑞士第一个产生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也是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创院院士,更在不惑之年登顶罗马画坛。 张晓雨硕士选取她的学位论文《大旅行背景下的安杰莉卡·考夫曼历史画研究》中的第一节作为讲演题目,聚焦于大旅行(Grand Tour)这一国内美术史学科的新兴课题与研究视角,探讨了考夫曼如何在人体写生的禁忌下成为一名历史画家,以及在怎样的历史契机下凭借这一身份获得了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的院士席位。

葛瑶瑶学士

布莱恩·唐纳利的标志性艺术形象研究

葛瑶瑶学士的研究聚焦于布莱恩·唐纳利的标志性艺术形象,讨论了这些艺术形象出现、演变并广泛应用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她归纳了这些形象的特点,并对艺术家依赖的创作路径、延续的创作理念进行总结。 在还原唐纳利创造、发展标志性形象的过程中,她讨论了艺术家在不同媒介中涉及的创作问题,如挑战视觉文化等级秩序,讨论“二元性”等。 她将唐纳利的“商业”标签解读为艺术家完善创作路径的一环,这是艺术家创作中现实性和时代性的一面。

李可名学士

美国女性主义文本艺术中的权力压制与话语表达(1980-1989)

李可名学士的研究关注1980-1989年美国女性主义文本艺术中关于权力和话语的讨论。 她分别从身体、社会身份与话语的角度切入,对文本进行内容分析并解读图文之间的互文现象,归纳不同艺术家创作形式、文本建构模式与表意方式的异同。 李可名学士同时也关注到了艺术家的激进表达在艺术批评界引发的争议,以及对女性主义艺术、运动及当代社会思潮的开放性影响。

下半场专注于设计史论和工艺美术史论,由郭秋惠老师任学术主持。

赵谦硕士

从“中国伊万里”瓷看商业对外销瓷装饰的影响

赵谦硕士的讲演以18世纪的中国外销瓷“中国伊万里”为对象,对其装饰面貌及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 她利用大量实例,并结合数字化的方法,对“中国伊万里”装饰进行了风格分析,揭示了“中国伊万里”对中、日、欧三种艺术风格的吸收与改造。 在此基础上,赵谦硕士提出,作为大规模、批量化生产的外销商品,“中国伊万里”的装饰除了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外,其生产成本、市场需求、贸易环境、利润驱动等商业因素也对装饰有着重要影响,为中国外销瓷的装饰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王艺函学士

奇彭代尔《绅士与家具制作师指南》设计策略研究

王艺函学士以奇彭代尔出版于1754年的《绅士与家具制作师指南》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其出版动机、装饰策略和营销策略。 研究发现《指南》面向社会大众,为绅士提供不同家具选择,成为市场品味的引导者。 而新兴中间阶层崛起壮大,通过具有自我意识的消费行为,形成阶层品味,塑造阶层形象。 而得益于《指南》具精准比例的制图与程式化设计,其他制作师可以模仿奇式家具,并通过图册进行不受时空限制的行业交流。 他们的模仿、改善与创新,在扩大潮流影响力的同时,推动新时尚产生。 由此,指南引发其他设计师在家具样式和制图方式上的模仿与回应,促进行业内交流与竞争,推动技术发展与消费社会不断成型。

弋语可学士

民国期刊〈手工艺〉“手运四环”思想与设计制度研究

弋语可学士的讲演主要是针对她的毕业论文《组织·思想·运动: 民国期刊〈手工艺〉研究》中的两章重点内容,分别是章元善所提出的“手运四环”策略以及中国国际救济委员会手工艺组所设立的设计制度。 弋语可学士本次讲演是基于对发行于1944年至1948年,以发展中国手工艺为宗旨的民国期刊——《手工艺》的研究。 她立足于对第一手文献的系统整理,通过阐述《手工艺》中的组织机构、主要人物、手工业思想、手工艺运动、调查研究、设计实践、国际交流等七个方面的内容,结合民国工业化思想与社会转型中的手工艺发展策略,为听众展开了20世纪40年代中国手工艺运动的面貌。

熊涛学士

博弈·规范·塑造:晚清民国中国商标法与商标设计研究

熊涛学士主要研究晚清民国中国商标法与商标设计之间的关系,并围绕三个核心关键词“博弈”“规范”“塑造”展开论述。 他首先论述了20世纪上半叶商标法及商标管理机构的博弈状态,总结出商标设计-应用流程图。 然后熊涛学士讨论了博弈状态下的商标法和商标管理机构对商标设计微观和宏观层面上的影响。 微观上,通过经典案例研究,分析商标法对商标文字设计、图形设计和读音设计的规范作用。 宏观上,在国货运动推动民族品牌发展的历史背景下,从商标设计的前端与末端探究商标法对商标设计的影响在企业品牌塑造层面的转移,最终总结出影响企业品牌塑造的五大因素。

讨论交流

郭秋惠老师点评

郭秋惠老师回顾了同学们在设计史论和工艺美术史论专场的讲演,赵谦硕士整合了商业和艺术的角度,借鉴雷德侯的模件理论,她的结论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王艺函学士关注18世纪英国消费社会早期,还原了奇彭代尔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营销手段; 弋语可学士的论文选题明确、材料翔实,是对民国后期手工艺发展思想与运动的有益研究; 熊涛学士论证清晰,以案例分析商标法的规范、限制作用; 并结合国货运动,从商标设计的前端与末端分析了民族品牌塑造。 郭秋惠老师对同学们给予了厚重的期望,无论继续深造、还是走向社会,大家毕业后即将开启新的人生阶段,同学们未来可期,史论系永远是大家的港湾。

周志老师点评

周志老师称赞了同学们令人惊艳的进步。 对于毕业答辩过程中来自老师们的建议,讲演会的同学们都做出了精彩的调整。 讲演会的同学们不仅选题挖得好,在聚拢选题的同时,还能够发散研究维度、形成宽广的学术视野。 得益于同学们的耕耘、指导教师的鞭策和史论系的务实学风,史论同学们的研究以务实为风格,基本上都能够结合实际、就事论事、实事求是地来做。 与此同时,周志老师向同学们提出了两点中肯的意见。 其一,当前同学们的研究方法更接近于整理归纳、分析总结,有许多问题及现象仍然有待做出更进一步的追问。 其二,同学们在展现出色材料获取能力的同时,未来也需要有所取舍。 学术论文应该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围绕研究目的来组织材料。

王小茉老师点评

王小茉老师谈到: 这几年,史论系学位论文的特点是强调案例研究。 今天9位宣讲同学的论文选题,亦是如此。 案例研究能够做到针对复杂的个案展开有效分析,而支撑有效分析的,是好的问题意识。 随后,她归纳了宣讲论文中所探讨的案例。 这些案例,或者运用了新材料、找到新的研究对象,或者采用了新的研究视角、新的方法工具。 但根本上,这些案例(论文)又把握住了美术史、设计史的相关核心议题,在已有讨论和观点的基础上,通过案例所提供的复杂性,尝试进一步深挖议题,从而丰富了我们的专业认识。 这些新意和突破背后,又反映出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同学们的研究态度: 一方面,如设计史学者维克多·马格林所言的,“以平视的眼光广泛选取研究对象”; 另一方面,是努力做到“放空”,不为传统研究范式束缚。 最后,王小茉老师特别强调,在这次学位论文的培养与训练过程中,系里老师十分欣赏许多同学所表现出的专业热情。 唯有热爱,才能生发出真正的学术志趣,才能拥有主体性、主动性与反思意识,获得在一篇论文之上,更大、更全面的成长。

陈岸瑛老师点评

陈岸瑛老师欣慰地总结道,史论系培养的同学令老师们由衷地感到自豪。 有相当数量的本科毕业生在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已经可以达到硕士学位论文的水准。 今天演讲的9位同学均超越了风格鉴赏式的传统方法,上升至艺术制度、设计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宏阔视野。 陈岸瑛老师在肯定大家学术高度的同时,也用日常化的语言诠释了同学们的共同特点,那就是都能够符合我们的生活常识及经验。 在深入探讨某一历史节点的背后,大家提出的问题及展现的常识均来自于我们生活的当下,满怀对于当代文化经济建设的关照。 同学们扎实的史论研究是一座含金量极高的富矿,陈岸瑛老师希望毕业讲演会可以成为史论系毕业生走向社会的窗口,在实际改变世界的过程中,让这些黄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闪闪发光。

(图、文:艺术史论系)

© 2024 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

100084

© 2024 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