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分享

当艺术与设计遇见AI——清华美院青年教师沙龙No.11
2019.07.05

海报

2019年6月19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二层,会议室内挤得满满当当,这是清华美院青年教师沙龙举办11回以来,人数最多的一次。

沙龙现场

因为本次沙龙探讨的,是当下最受关注的话题——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与设计。

清华美院青年教师沙龙由清华美院党委主办,学院分工会承办。清华美院党委副书记邹欣提出了本次沙龙的问题:设计师、艺术家、普通公众,应该怎样回应人工智能时代?

六位嘉宾分享了各自的观点。他们是来自清华计算机系的贾珈副教授,清华美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吴琼副教授、米海鹏副教授,绘画系助理教授封帆,以及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人工智能创造及商业事业部总经理徐元春。

清华美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副教授向帆主持了本次沙龙。

嘉宾观点荟萃

借助AI,重返民国时代的翠湖

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探寻已然消失的城市记忆?清华美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副教授向帆分享了最近的实验项目,她运用民国文献数据库重现民国时代的昆明翠湖意象,从寻求上海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的档案数据开始,与校内不同专业同学协同自主开发数字化工具、实现文本挖掘与视觉化,导入最新的人工智能开源技术,最终人机合作绘制出了的亦真亦幻翠湖风景。这种新的方法,为古建筑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视野,被专家认为是一种新的循证方法。

视觉传达设计系副教授向帆

AI时代的设计师:从解决问题到定义问题

清华美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吴琼分享了她的实践体会,计算不再只是一种设计的工具和方法,已经成为设计的对象,甚至是协同设计的智能主体,智能化的新需求已经催生了新理论、新模式和新方法。

吴琼还举例,近年经常遇到的设计咨询不再是针对输出的“形态”,而是寻找可能的应用场景。她总结,新兴技术的创新层出不穷,设计不仅仅是要解决某一问题,还要主动设问,跨越不同领域去识别问题,寻找应用的场景,定义设计的作用域,从新技术的被动感知者变为它形成过程中的参与者,实现设计的新发展。

清华美院党委副书记 吴琼

美学能为AI做些什么?AI能为美学做些什么?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贾珈分享了其研究团队完成的很多有趣的项目,比如,通过美学的定义来评价人工智能图像生成的质量;同时通过基于美学标准的计算,制作了一款魔镜,来告诉人们怎么搭配服装,还有可以根据输入的指令来跳舞的虚拟形象。

贾珈提出自己的困惑,计算的研究已经完成,但她认为项目没有结束,美学计算的目的是什么?美学可以计算,但是可计算的东西就是人类的美学吗?她期待艺术可以和计算更深入的合作,创造出可以打动人心的计算美学。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贾珈

艺术家面对AI的快速反应

清华美院绘画系封帆认为,艺术家学AI应该就像学习笔和颜料怎么用一样。真正的艺术家就是能够把今天人类面对的挑战,通过AI技术更好的表达出来。

在封帆看来,AI算法可以让人们反思人类观察事物时候的缺陷。算法在试图抓捕一个对象图像特征的时候,它和人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封帆认为AI技术不会取代艺术家,双方不是一个零和关系,即一方所失等于一方所得。但他表示,艺术家这个职业,一定需要自我更新,要拥抱当下的时代,要放下前现代社会的审美情结,能做到这样,则任何技术都可以为艺术家所用。

清华美院绘画系封帆

“微软小冰” ,情商为王

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徐元春介绍了微软研发团队对智能机器人--小冰的期望,希望“小冰”能从头开始原创,希望 “小冰”习作的每一个像素都拥有知识产权。

现在,小冰已经可以在创作出质量上乘的画作,同时开始有一些自己独特的视角,比如体悟工业时代画家对人文的理解深度。微软给“小冰”布置了“中国城市化进程”这样一个庞大的命题,从“小冰”的习作来看,能够感受到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画家重新回归,而且正在努力理解这个新的世界。小冰”还能够做纺织和服装的设计。这是AI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新视角、新可能。

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徐元春

AI很伟大,但它不是全部

2019年4月27日,机器人音乐舞台剧《墨甲幻音》在清华大学首演,并大获成功。在本次沙龙上,米海鹏介绍说,他曾在日本参与了一个机器摇滚的项目,因为喜欢很安静、有禅意的音乐风格,经过多年的准备,一个能够演奏“中国风”的机器人乐队诞生,这也是工程师、艺术家跨界合作的结果。

观众们问“墨甲”机器人是人工智能吗?米海鹏幽默地回应:“这是我的作品距离人工智能最近的一次。”他认为,人工智能很伟大,但是它还不是全部。我们需要审慎的思考和判断应用人工智能的目的,越是在人工智能时代,艺术的价值反而会越大。

文: 党务办

图:院务办、院工会

© 2024 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

100084

© 2024 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