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分享

雕塑系举办春季学期系列活动之学术对话
2023.04.17

2023年4月13日晚6点,由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雕塑系春季学期系列活动之学术对话在美院C103雕塑系平台举办。

对话主题为“未来雕塑形态的可能”,由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雕塑系副主任陈辉教授主持。对话嘉宾分别为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雕塑系《学院雕塑》执行主编许正龙教授,天津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雕塑系主任谭勋教授,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郑靖教授,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马天羽教授。出席嘉宾有中国美术学院教师徐戈、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雕塑系教师冯崇利、罗幻、王轶男、马文甲、宿志鹏。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雕塑系学生及天津美术学院研究生共同参加了这场关于未来的对话。

首先,陈辉教授介绍了本次对话的主旨,对雕塑发展趋势做出了背景描述,就新技术与雕塑本体的关系提出了在AI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雕塑形态的未来发展会有什么可能?未来雕塑的边界何在?未来学院雕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各嘉宾分别从不同角度围绕该主题提出了本人的观点并展开深入地讨论。

许正龙教授在发言中谈到,在新文科时代,综合与重构是趁势,雕塑也相应要扩充和拓展。谈到未来雕塑的可能,他认为此话题涉及专业底线,他认为底线应该建立在物质材料的基础上,并且体现一定的劳作性,塑造、雕刻可以作为雕塑的内核,构造就像地幔一样,与当代的、实验的、空间的艺术相连接。未来的雕塑应该把画意作为底色,把诗情作为声音,并且希望雕塑艺术中的诗情画意能够在新时代得到大发展。


谭勋教授在讲话中首先梳理了艺术史的线索,他认为艺术发展建立在社会发展的前提上,只有找到这条线索,才能发现未来的可能。点明从古至今,所有的资源都被纳入到了当代艺术的系统和语境下作为材料、工具、技术去使用着,形成了一个大融合。而作为雕塑家,要坚守自己的语言,我们的根本是体力劳动、技术手法和材料语言,这些是别的学科无法比拟的。并且谈到要把传统技艺融入当代前沿技术之中,这是未来雕塑的可能,技术会影响人,而人会影响艺术史的发展。

郑靖教授表示,对媒材、媒介的运用与接纳贯穿于艺术发展的进程之中,艺术的发展是从表象到表意再到观念的。材料给予的物质制约以及艺术家在创作中的对抗与运用构成了风格史。技术会带来视觉的变化,技术变化导致风格变化,技术不会代替人,我们要去接受它,任何材料和技术都会成为艺术家的语言。最后,关于传承与创新,郑靖教授引用了中国美院高世名院长的一句话,一切传统都曾经是发明,而真正的继承都是重新发明。并借此告诉大家,不要恐慌,而应该欣慰,因为人们遇到了它。

马天羽教授认为,科学技术不断改变且将持续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艺术家总是承续着传统中最持久、最牢固的东西,让自己的创作有深度、有韵味、有境界,无疑也想追赶最新的潮头,让作品传递出时代发展的前沿信息。他认为在当今时代下,本体论的回归是基于AI科技进步下的又一次对雕塑形态、雕塑形式的本体论研究,AI并没有消解雕塑所谈到的本体问题,恰恰因为AI,艺术家们更加关注本体问题。有传统、有新技术、有走在传承与创新路上的雕塑同仁,未来才刚刚开始,我们的思考和探索,在旧传统与新技术的张力之中。

陈辉教授就未来学院雕塑教育的培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作为教师首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包括触觉、视觉的敏锐性,这是专业和非专业性区别,其次应注重问题意识及审美判断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在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把握方向并作出判断。


活动中,嘉宾除了阐述了各自的观点外,还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针对雕塑传统与未来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深入分享了各自的观点,反响热烈,氛围浓厚。

 

雕塑系2023春季学期系列学术活动——学术对话

对话主题:未来雕塑形态的可能

对话主持:陈 辉 教授/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雕塑系 副主任

对话嘉宾:

许正龙 教授/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雕塑系《学院雕塑》执行主编

谭  勋 教授/天津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

郑  靖 教授/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书记/副院长

马天羽 教授/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 副院长

(图、文:雕塑系博士生 柴鑫萌)

© 2024 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

100084

© 2024 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