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分享

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人汤)第二代传承人、 著名面塑艺术家、清华美院校友董凤歧
2019.11.07

2019年9月30日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招待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与4000余名中外人士欢聚一堂,共庆新中国70华诞。国庆招待会上,民间面塑作品《盛世欢歌》出现在主宾席上。这组面塑以“民族团结、喜庆欢歌”为主题,表现全国各民族身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团结共庆的欢乐场面,面塑人物神态造型写真,生动活泼,富有浓郁的节日气息,各族群众的歌舞形象与长城、华表、和平鸽相呼应,富有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喜庆热烈,气势恢弘。《盛世欢歌》主创人员董凤歧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北京“面人汤”传人,擅长人物创作。她带领徒弟张明彦、刘刚、张福利集体创作完成,结合国庆招待会场景空间尺度,融合京派面塑与山东菏泽面塑的技艺手法,在材料与工艺上进行了改进,真实再现了民间喜乐欢快的生活场景,体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精神风貌。

指尖灵动,人物精巧传神,方寸之间,自有精彩天地。

从兴盛于市井街巷到魅力呈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从民间艺人的糊口手艺到上升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引起大家关注的面塑艺术,彰显着手艺人的绝活,体现着手艺人的初心。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招待会民间面塑作品《盛世欢歌》局部图

当我们徜徉在精妙绝伦的面塑作品长廊里,无不为这些造型丰富、惟妙惟肖的作品发出感叹,而在这些作品背后的艺术家的故事,却鲜有人知。10月25日,《山东艺术》杂志社的记者就专程赴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对一位“德高望重”的面塑艺术大师进行了专访。

她,就是我国第一代面塑大师汤子博先生(面人汤)的学生,汤派面艺的唯一传人,著名面塑艺术大师、清华美院校友董凤歧。

让我们带着好奇心和求知心,一起走近这位面塑艺术大师,听她讲述面塑艺术背后的那些点点滴滴的故事。

源于爱好 兴趣使然

山东艺术(以下简称“艺”):董老师,您从事面塑艺术多少年了?一开始对面塑艺术感兴趣,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和熏陶,还是出于纯粹的个人爱好?

董凤歧(以下简称“董”): 我从事面塑艺术到今年已经有60多年了。一开始对面塑感兴趣,可以说既有家庭的影响,也有个人的兴趣。我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出生在北京东琉璃厂、西太平巷附近,我们家附近就是荣宝斋。在我很小的时候,东琉璃厂那一条街就都是卖古玩和字画的,据说,在解放前市场就已经存在,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了。很多外国人在解放前都会去东琉璃厂“寻宝”,那时候的字画和古玩基本上全是真的,因此市场十分兴盛。我常去那条街上玩,再加上从家庭情况来讲,我父亲是个收藏家,收藏了很多古玩字画,因此父亲的爱好也让我在潜移默化当中受到了艺术的熏陶。小时候逛庙会的时候,我经常见到捏面人的,当时我就觉得真好看,尤其是看到那些捏出来的活灵活现的“胖娃娃”什么的,我也会买几个回家,可以说爱不释手。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招待会民间面塑作品《盛世欢歌》局部图

艺:那个时候您多大?

董:有五六岁吧,那个时候经常买。到了八九岁的时候,上学了,就开始买的少了。但是家里那个时候也摆了不少的面塑了,内心里已经对面塑很感兴趣了。

基础学习 功底扎实

艺:发现对面塑感兴趣之后,有没有像今天的孩子似的,专门报一个“兴趣班”什么的?

董:没有,那个时候的课程设置不像现在这样丰富,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我当时就直接上了离家最近的琉璃厂小学,高中是在虎坊桥中学读的。在寒暑假期间,我会去补习班学习,当时印象很深刻,那个补习班的老师已经六十多岁了,他原本是中央美院的一个教授。因为我对美术很感兴趣,所以就报了名,跟着这位老师学习画画,这位老先生画的特别好。我在那儿学了有一年的时间,因为我本身很喜欢美术,因此经过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美术基础也比较扎实。

艺:您在专业艺术院校里面也学习过吗?

董:是的,那时候,中央工艺美院刚刚成立,从中央美术学院调来的一些教授为大家讲授装潢、陶瓷等专业的知识。我记得当时周总理还特别关心民间手工艺的发展,他指出,老北京有很多传统手工艺,这些民俗艺术应该有接班人,要做好民间艺术的传承工作。后来在文化部的指导下,中央工艺美院便成立了两个工作室。一个是“面人汤”工作室,一个是“泥人张”工作室。在当时“面人汤”和“泥人张”不仅仅是制作手艺不一样,而且销售价格也不一样。

▲汉族(面塑)

“面人汤”工作室成立之后,在全国范围内招生,而且是只招收一个人。当年报名的人也不少,大约几十个。在经过绘画考试、雕塑考试和共同课考试等层层选拔之后,就只招收了我一个学生。

“面人汤”是我的老师,他的全名叫叫汤子博,汤老师有个儿子叫汤夙国,当时汤夙国在北京也已经很有名了。在学习期间,我一直称呼汤夙国为师哥。由于汤老先生当时已经近80岁高龄了,所以汤夙国师哥就一直陪护着他。

我在考进“面人汤”工作室之后,也和很多大学生一样,系统学习了大学里所有的共同课程,像艺术院校里的素描课、图案课以及水彩、国画、理论、美术史等,我都学习过了,当然了,最主要的是政治课,当时政治课老师我们有两名呢。我们的课程安排就是上午学习文化课,下午专心捏面人。

专业学习 品学兼修

艺:“面人汤”汤子博老先生和汤夙国老师对您的帮助很大吧?

董:汤老先生和汤夙国师哥对我的帮助很大,不管是在面塑艺术的造型技巧等专业知识方面,还是在为人处世方面,都教会了我很多。

在面塑技巧方面,从“拿捏处理人物头部造型”到“人物服饰细节处理”,再到“男女老少人物的喜怒哀乐微表情”,可以说,从造型的处理到比例的把握、色彩的掌控,他们都教的特别仔细。在面塑艺术的学习中,正因为两位老师的认真授课,我在那个阶段进步很快。

两位老师在为人处世方面,也给了我很多指点。这让我受益匪浅,我非常感谢他们。

▲满族(面塑)

艺:看您的作品,有古典小说里的人物,有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还有有花鸟鱼虫,题材丰富多彩。

董:要说到题材,基本上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我们的作品都会涉及,一般来讲,只要是创作的功力达到一定程度,那么创作的题材范围就会更加广泛。我很喜欢的一个系列就是“核桃小人”系列,就是说,捏好的人物造型特别小,可以直接放进核桃里面,但是人物虽小,五官清晰,细节上丝丝入扣,拿着放大镜去看的话,形象鲜活,一点也不含糊。这种创作也别体现功力。

我的一些作品的风格侧重于传统的“原汁原味”,多取材于古典神话传说、戏剧人物、古代典籍、古典画作,也有很多依据现代生活所创作的作品,如作品《中国红》《芭蕾舞女》以及反映抗震救灾场景的作品等。我的作品既延续了汤派面塑的传统特色,也融合了现代造型艺术,我常跟学生们开玩笑说,这属于“董氏风格”。

艺:做一个面塑作品,耗费时间很长吧?

董:这要看人物造型的实际情况,如果造型复杂,可能会做两三天,如果造型比较简单,那么就很快了。比如捏个“美人”、“天女散花”之类,就比较费时间。我最新尝试的作品是关于“芭蕾舞”题材的。我在看电视的时候,被芭蕾舞演出过程中悠扬的旋律吸引,在看到芭蕾舞演员们优美的舞姿之后,我就专心做了两件这样的作品,由于需要去感受舞蹈中肢体动作的变化,需要仔细设计作品中的动作细节,因此这样的创作就比较耗费时间。再加上我现在需要抽出时间照顾老伴,还有些零零碎碎的家务需要处理,因此,遇到造型比较复杂的人物,我常常间歇性的去完成,这就比较费时间了。

凝心聚力 精品呈现

艺: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国庆招待会上,您和自己的团队创作的面塑作品《盛世欢歌》,表现了各民族团结一心、载歌载舞共庆共和国70周年华诞的欢乐景象,很多观众朋友们都看到了这件作品,能讲一下创作历程吗?

董:我们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最初接到这项工作任务的时候,其实并不知道将面塑作品摆放在哪里。项目艺术总监潘鲁生院长只跟我们说是国庆节期间会送北京展出,我们在工作态度上都是极为认真的。我们最初接到制作任务是在6月中旬,我和我的团队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加班加点,一次次完成初稿,一次次细节调整,可以说,每个团队成员都很努力。我们的团队里,每个人的能力都很强。虽然我们也会在创作中产生理念上的小的分歧,也会存在审美上的不同观点,但是我们团队的成员毕竟在一起很久了,配合恰当,十分默契。工作中,我们各自发挥自己的专长,积极配合,团结一致,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互相帮助。因此,我们在8月下旬圆满完成了这次的重要任务。这套作品的创作风格以著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汤派”(即“北京面人汤”)面人技艺为主,融合了山东菏泽面人光亮艳丽的色彩,以中华56个民族典型人物的舞蹈艺术造型为基础创作完成,作品开创了传统民间艺术为新时代新气象服务的创新之路。潘院长带领大家对每一个人物的神情状态、服饰细节都进行了细致的思考。可以说,这套面塑作品,是我们这个团队有史以来,最用心做的一套作品。作品凝聚了人民群众的拳拳爱国之心,风格色调洋溢着70年大庆的欢乐情怀,在人民大会堂国宴展出后,受到了各级领导及各界群众舆论的一致好评。

在这个紧张忙碌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感谢项目艺术总监潘鲁生院长的具体指导,可以说我们在加班的时候,潘院长也在加班,我们在冥思苦想的时候,潘院长也在全盘统筹。潘院长一向要求很高,在制作过程中,他从人物造型、服饰、神情、姿态等各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正是他的高标准,我觉得我们在创作上才有了一次次的突破,最终将作品完成得几近完美。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项目设计艺术总监潘鲁生指导面塑创作团队创作。

学院院办等部门相关负责人也是为了保障我们的工期进度十分辛苦,他们是真正的幕后英雄,正是他们的紧密配合,我们才能心无旁骛地安心工作,可以说,这套作品的创作中,凝聚了太多人的付出,我们深切感受到,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凝心聚力做大事的力量真的是特别大。我们是山工艺的文艺工作者,我们感到特别自豪。

现在回头来看这个重要的工作任务,我们感到神圣而光荣。这是我们每个参与者的荣誉,也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荣誉。

董老先生的弟子刘刚对记者说:“在面塑作品《盛世欢歌》的制作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不少的难题,这些难题是从事面塑艺术30多年以来从未遇到过的,以前做面人,高度大多在10—14公分,都是固定在一个竹签上做的,身体、手、腿基本上都粘连在一起,没有大开大放,而这次做的作品,都需要展示舞蹈动作,人物的身体舒展开了,衣服的花纹需要精心雕琢,衣服上的飘带需要做出‘飘’的感觉,尺寸也放大到了23—25公分,难度相当大,而且需要制作人体骨架,基本上每个作品都需要修改2—3次,甚至4次之多,才能达到相关要求。特别是在制作满族服装的时候,我们反复打磨修改了4次之多。我们的工作流程就是:我们先在山东进行制作,然后由董凤歧老师来进行初审,之后再让潘鲁生院长进行审核并提出修改意见。最终我们再根据潘院长的意见进行调整和修改。这两个月可以说加班加点是常态,能最终完成这项任务,我们感到很光荣。这也算是我们民间艺人献给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一份美好的祝福吧。”

▲山东面塑老艺人董凤歧与徒弟张明彦、刘刚、张福利研讨完善民族人物面塑形象

董老先生的另一位高徒张福利笑着补充说道:“我们在人物制作的过程当中,每当有些动作和表情拿捏不准的时候,董老师都会亲自示范舞蹈动作,让我们能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原来人物的造型应该是这个样子的,而不是那个样子的,这一点特别感谢董老师。要感谢的还有潘鲁生院长,有时候我们做的人物自己看起来已经很好了,但是潘院长往往能看出细节上的瑕疵,这一点很是佩服潘院长。”

古艺新辉 接力传承

艺:面塑艺术分很多流派吗?

董:面塑艺术是我国独有的优秀民间艺术,可谓源远流长。据可考史料记载,早在秦汉时期就见其雏形,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经过几百年的风雨洗练,面塑艺术逐渐形成了当今被公认的三大艺术流派,即山东的何派(何晓铮)、北京的汤派(汤子博)、上海的赵派(赵阔明)。说到面塑,往往会提到菏泽。菏泽被公认为是中国面塑的发源地,有上千年的传承史。菏泽面塑原名“曹州面人”,菏泽古称为曹州。曹州面人是在古代敬天地祭神灵“花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艺:近年来,国家对民间艺术的扶持力度也很大吗?

董:我最大的体会就是,近年来,咱们国家越来越重视民间手工艺的发展,面塑艺术也是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关注和支持。在很多民俗展览、民间艺术博览会上,都能找到面塑的影子。我们作为手艺人,也一直在提升对自己的要求,既要紧跟时代步伐,做出符合这个时代、老百姓喜欢的作品,又要做好面塑艺术进校园、进社区等多项公益活动,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传承下,面塑艺术一定会发展的越来越好,这门传统艺术一定会越来越受欢迎。

▲锡伯族(面塑)

在采访过半的时候,我们有幸见到了前来看望董凤歧老师的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苗登宇,苗登宇副书记表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这些年来一直很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以及对工艺美术的挖掘等工作,一直在探索新的路径。近年来,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民俗文化的传承工作,也出台了专门的保护措施,当好的措施制度化以后,对民俗艺术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学院一直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从事现代艺术设计,不能丢掉“传承之根”,这一点从学院的校训就能看出来。“天工开物,匠心独运”,这正是传承了中国的造物思想,然后,还要具备现代的创新意识,这个理念是贯穿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当中的。我们曾经邀请过很多从事蜡染、陶瓷等技艺的民艺大师到学院里对学生们进行授课,这种“大师进校园”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目的就是为了让传统艺术对现代艺术,对中国的文化范式起到启发的作用。我们学院目前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博物馆,下一步我们还将建立工艺美术产教融合基地。这些举措都是为了挖掘、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包括这一次潘鲁生院长担任艺术总监、董老师带领团队制作的国庆招待会面塑作品《盛世欢歌》,我觉得这不仅是个人技艺、团体技艺的一次展示,这其中更是融进了文艺家们对家国的情怀、对传统文化的情怀。这种传统技艺的展示,也将会召唤更多学子开始对传统文化重视起来。我觉得传承,不仅仅是手工的传承,更是内心的传承、情怀的传承。

▲德昂族(面塑)

艺:您最想对喜欢面塑艺术,想要学习这门艺术的年轻人说的话是什么?

董:学习每一种艺术都要认真对待,脚踏实地。就说面塑吧,学习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日积月累的,不能说今天上午学习了这门手艺,下午就能开个店、摆个摊儿去出售面塑作品。如果急功近利,太浮躁,就学不到根本性的技艺。所以,把面塑当成爱好可以,如果要更好的掌握它,还是需要下很大功夫的。

采访结束时,董凤歧老师告诉我们,一会儿她还要去给学生们上课,好几个公益性活动也需要她参与组织工作,但是在她的脸上,一点也看不到厌烦和疲倦。

在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想,有这样挚爱民间艺术、热心教学的老艺术家亲力亲为,极有耐心地为学生们授课,面塑这门传统艺术的明天,肯定会古树新花枝头绽,艺林蓬勃满目春。

董凤岐1959级中专面塑专业,师从面人汤汤子博先生。

提供:院史办张京生老师

摘编自:《山东艺术》杂志

山东省文联


© 2024 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

100084

© 2024 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