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分享

【参政议政】民进界别市政协委员、清华美院教授苏丹:关于北京中轴线景观营造——恢复“晨钟暮鼓”的再提案
2021.03.26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美院环境艺术设计系教授 苏丹

2015年和2019年,我在任职北京市第十二届政协委员和第十三届政协委员期间,曾两度针对恢复北京钟鼓楼“晨钟暮鼓”的声音营造传统进行了提案。因为要实现北京老城人文风貌的传承与发展,“城”的保护与“魂”的留存同样重要。过去的几年,我的这项提案引起了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重视,也在业内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提案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了现实的困难,对此我表示理解,但同时也相信经过几年的发展,这项提案实施的现实条件已经有所改善。因此,我在此继续建议恢复北京钟鼓楼“晨钟暮鼓”的传统日常仪式,营造北京中轴线独有的“声音”景观,全方位提升北京中轴线空间品质和文化特质。

作为明清北京城北起点的钟鼓楼,是北京中轴线上最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二十世纪以前,钟鼓楼一直是北京城的报时中心,鼓楼置鼓,钟楼悬钟,并有一套严格规定的报时方法,昔日的文武百官上朝,百姓生息劳作均以钟鼓声为度,钟声鼓声是融入北京人生活的城市元素。建国后,钟鼓楼虽被列为第一批文保单位,对外开放参观,但是“晨钟暮鼓”的声音传统却没有得到恢复。

针对这项提案,我做了大量文本与实践调查,有一些发现与心得。一方面,在当今世界,声音环境和视觉景象互为支撑的空间体验被认为是一种更为高级的认知方式,这个观点越来越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同时在教育、旅游、艺术设计等领域被多次实践;另一方面,中轴线虽是北京的热门旅游区域,但人们从南锣鼓巷出来,往往不会特别去参观钟鼓楼,失去钟声鼓声的钟鼓楼也失去了它特有的空间精神。另外,我也发现“晨钟暮鼓”的传统要实现,也面临一些现实困难,比如文管所的同志曾与我沟通说,钟楼的钟因为太古老,不能立刻恢复使用,而是需要做性能检测,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才可以被再次使用;比如晨钟暮鼓的曲谱已经失传,要恢复这项传统,需要历史专家、音乐专家不断的考证;再比如,如今钟鼓楼附近的居民是否能够适应这项曾经在此处存在数百年的“新”变化,这需要有关部门与社区的有效沟通。

尽管存在这些困难,但是我坚信北京钟鼓楼“晨钟暮鼓”日常仪式的恢复,能够唤醒北京这座古城千百年的情感记忆,塑造令人印象深刻的景观氛围。我坚信北京市的相关部门会联合各方力量,共同推进这项工作。我本人也愿意提供力所能及的协助。

图、文:环艺系教授 苏丹

© 2024 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

100084

© 2024 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