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分享

【展览背后的故事】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教授何洁专访:国家形象设计反映初心
2019.09.09

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教授 何洁

此次展览的一个特别设计,是以手稿、图纸、草图等多种形式,展现我们熟识的国家形象设计是怎么一步步定稿的。展览策展人之一、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教授何洁表示,呈现设计演变的过程,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设计的目的和理念,从而对新中国成立的初衷和宗旨有更直观和更深刻的领会。

新京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家设计,是怎么体现“新中国范儿”的?

何洁:完成一个设计的过程,需要设计者对设计本身的含义深刻理解,找到合适的元素展现出来,然后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知和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主要国家形象设计典型地体现了这个过程,这些设计突出表现了当时的一些理念。

比如说人民性,国旗、国徽就充分反映了人民性。国旗体现了革命人民的大团结,国徽上也有工人、农民的体现。大家能够从这些设计的形成过程中,看到新中国成立的初衷、宗旨,也能看到老一代革命家的理想,以及设计师的家国情怀。

我觉得通过这个项目,能深刻体会到设计和国家、人民的关系。办这个展是对设计本身价值的一种再理解,在今天这种变化的情况下,设计也不能离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新京报:展览很详细地介绍了国徽等设计的过程,包括一些争论,目的是什么?

何洁:这里有一些从未展示的珍贵设计图,例如有几十个当时的国旗、国徽方案,我们想尽量多地展现当时的一些设计想法,以及形成最后版的过程。

为什么最终定下来国旗、国徽是这个样子?通过展示的一些文献解读,大家能够看到这里面的故事,当时一开始比较倾向哪个方案,最后选择了哪个方案,从而认识设计的过程。

一般公众对这些故事不了解,通过展览看到这些背后的故事,会更加珍惜国家的发展,更加珍惜今天。一个国徽、一首国歌,对于我们后来人了解国家的成立有很直观的帮助。

新京报:展览在对建筑设计的呈现中,注重展示了建筑的纹样。新中国建筑纹样表达了什么?

何洁:为了迎接新中国成立10周年而建的十大建筑,当时是力图以具有符号性的建筑,来展示新中国的建设成果和精神状态。新中国的成立是翻天覆地的,需要新的建筑符号来体现。所以以十大建筑为代表的新中国初期的建筑形制,对传统建筑有传承,但更富有创新,尤其在建筑的一些装饰上有很多创造。

包括这次展示的国博、人民英雄纪念碑、民族文化宫等建筑上的纹样图案,都是具有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气息,又有新中国创新的地方。展览中展现的设计过程,让我们了解当初设计师为什么这么考虑。回顾这些经典的设计,对于我们今天发展设计大有好处。

我觉得十大建筑到今天看,都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和中国特色,在我们心里有很重要的分量。

新京报:这些设计大多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短短10年之内的作品,现在如何评价当时的设计水平?

何洁:我觉得就国家形象设计而言,当时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反映那个时代人们健康向上的气息。大家去看一看民生产品设计,包括海报,能强烈地感受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参与国家建设的热情。

这确实是那个时代很真实的反映,融入了时代的精神面貌,而当时的设计映射了也助推了那个时代的发展。

还有一个明显特点,有很多参与设计的人都是设计界、艺术界的著名人物。像参与国徽设计的就有梁思成、林徽因、张仃等,邮票设计也有钟灵、张仃等美术家参与,功力和形式感水平都很高。在最后选定方案的过程当中,广泛地听取了各界人士观点,国家领导人直接参与,所以达到了这样的一个高度,到今天都认为堪称经典。

新京报:共和国初期的国家形象设计,对现在的中国设计有多大影响?

何洁:新中国初期一系列国家形象设计,对当代影响还是很大的。今天我们去回顾它们,就是因为影响还在持续。今天中国到了一个深化改革和转型时期,国家要从高速发展转向更高质量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回顾,我们原来到底是谁?我们将来应该去哪?

从这样的展览中,我希望现在的人能悟出一些道理,为我们未来提供经验,少走弯路。最重要的,是从中获得借鉴,为中国设计在国际走得更高更远奠定基础。

提供:视觉传达设计系何洁教授

来源:新京报

© 2024 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

100084

© 2024 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