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系魏小明教授 (摄影:李征)
魏小明,中国著名雕塑家、画家,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1957年出生于广西北海市。1977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86年赴奥地利维也纳美术学院留学,获得硕士学位。1992年回国定居,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2003年至今任教于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雕塑系。
第二次见到魏小明教授仍是在他家里。冬日的萧条变作了初夏的浓烈,工作间的石膏模子已经换了两个,目之所及是层叠的手稿。在采访的间隙,他还和学生讨论着关于这两个雕塑的想法。显然从病痛中恢复过来的他,又再次投入到了他所热爱的事业中……
魏小明为人的低调就如同他的名字一般,朴素而谦逊。即便他获得过奥地利国家文化科研部授予的“杰出艺术贡献奖”,即便他连续多年为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表彰大会”创作奖杯,即便他多次组织策划了国内的大型雕塑展。在创作、教学之外,他几乎很少为增加曝光度而参加各种活动。于他而言,作品就是最好的代言人,频繁地在大众眼前出现不符合他的性格和原则。
2015年度中国导演协会年度表彰大会海报,雕塑为魏小明创作的《醉鱼草》。
也是这样的性格,让魏小明决定当一名教师的选择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凭借一份足够优秀的履历,魏小明可以有很多选择,也许每一个都比当一名教师来得更光鲜、自由。但他却留下了,不留恋星光璀璨,只因感念曾照耀他前路的每一位恩师。
十一二岁的魏小明,遇到了下放到当地的两位老师,从此培养起了对艺术的爱好;未曾报考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他,遇到了爱才惜才的黄国强而被直招到了装潢系;在维也纳,爱娃·丁·福克斯老师给予的教益一直影响他至今。魏小明说,他跟这些老师都有一种像父母一样相处的感觉。自己选择做老师,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拉斐尔》-3 24x24cm 蛋彩 1983年
《欧罗巴》 70x100cm 1986年
以西入中,渡己渡人
魏小明是在中西两套教育体系下成长起来的。作为文革后第一批中央工艺美院的学生,他接受了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并坚持在寒暑假到农村、到西北去体验生活,中国的传统和文脉深深植根于他的心中,而学院拥有的一大批国际化学术背景的老师的教导让他形成了兼容开放的思想。
八十年代初,在一位老师的提点下,他凭借自身的优秀获得了去维也纳学习的奖学金。繁华的西方世界冲击着魏小明,也让他革新了自己的艺术。没有了村庄牛羊蒙古包,他就坚定地以人体为载体,学习维也纳当时最流行的幻想现实主义,将自己的回忆和情绪一点一点融入到作品之中。
干刻铜版画 56x60cm 1988年
《荒原之梦》-1 留学期间 1990年
然而这样的中西交汇却曾经令魏小明饱受困扰,刚回国的那段时间,他的作品一直被贴上“不中不洋”的标签,两头不靠岸的感觉让他十分难受。但很快,他就释然了,在争议声中找到了自己的风格。因为他觉得,对艺术家而言,国界并没有那么重要。一件好的作品,人们首先欣赏它的是艺术语言,而不是先问作者是哪个国家的。“可能正是因为我具备这两方面的文化教育背景,我创作的每时每刻,都是这两种文化不停地碰撞所产生的东西。”
看魏小明的雕塑作品,既能发现罗丹式的力量与矫健,也能发现中国魏晋时期的颓废与唯美。他的雕塑往往呈现出一种近乎病态的纤细,肢体伸展,捕捉动与静的分野,形成一个开放的空间,那是饱满的生命之态,是流动的精神力量,去挣脱、去抗争,既有面对内心的宁静,又有迎向未来的勇气。魏小明总能在唯美和力量之间找到巧妙的平衡。
《双鱼座》 120x73x61cm 2005年
《俪影》 375x120x405cm 2006年
中西融会的教育背景使魏小明对于西方教育理念持兼收并蓄的积极态度,为此他倡导在美术学院开设选修课,增加学生们多学科视野;倡导组织汇聚不同国家、地区艺术家的雕塑创作营,促进中西方艺术家和学生的交流合作。而现在国内通行的“雕塑复制八件仍属原作”的版权规定也有魏小明的先导之功。
严谨创作,想象写实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魏小明对自己的要求的话,那就是“力求完美”。出于这样的追求,在绘画、环艺、雕塑等一系列曾涉猎的方向中,他最终选择了雕塑。“雕塑这种艺术语言,最考验一个艺术家的造型能力。”魏小明说,“绘画画一个人再立体再像再准,只是一个平面的,是一个错觉上的立体。可是,在雕塑语言里,容不得半点错觉,因为它是百分之百、实实在在、三百六十度甚至上百万根线条去组成一个作品。”
魏小明习惯一个人关在屋里或者庭院里,一点一点地去推敲、去雕琢、去塑造。他隐去了自己,却把作品的每一个角度展现给观众。诚如他的师友所言,做什么东西并不重要,人物、动物、风景不过是情感的载体。
他自己也说,艺术家要做的不是发掘一个前所未有的题材,而是把自己的感受、血肉揉入到这个载体之中。就像钻牛角尖一样,走到足够的深度和高度,观众自然能从作品中感受到你想表达的东西。
《奋进》 240x240x215cm 2010年
《天高地厚》 130x100x230cm 2012年
魏小明的雕塑乍看之下给人“写实”的感觉,高高瘦瘦,就像他自己。而实际上,他的创作并不依赖模特,这种表面上的写实跟客观的生活没有直接关系,这是建立在想象之上的一种写实。想象力来自他的内心,用心灵去创作,把内心的情绪情感都赋予雕塑。在对现实不断地追问和模仿中,魏小明完成了自己心中的写实,他称之为“想象写实主义”。所以,他的作品都是他,又都不是他。
在想象中写实的创作理念让魏小明对“自己动手”一事有特别的执著。从小稿到后来放大时焊架子、捆木头、调钢筋,哪怕搬十几吨的泥,他都亲力亲为。在他看来,一个人脑海中的东西,只有他自己最清楚。每一个细节、每一根线条都在想象之中,无法也不能假手于人,哪怕是再优秀的助手和学生也不可以。
魏小明创作中
做雕塑最难的部分是什么?“是做雕塑时推敲的过程。”魏小明这样回答。“创作并不难,难的是进入创作之状态。”他一直培养自己很快进入创作状态的这种能力,对于学生,他也这样要求。他认为学生从一开始就应该进入创作,从创作中再去反思与补充自己所需要的基础。
但这仅仅是开始,落实到具体的部分时,要经过无数次的思考与锤炼才能确定下来最适宜的形式,这其中的纠结、难受、失眠、间或的愉悦将一直持续,直到完成的那一天。如此一来,要真正完成一件作品耗时良久,魏小明直言,他不给自己设定完成的时间,要做到自己满意为止。艺术或许并没有恒定的优秀标准,但魏小明对自己始终有要求。
魏小明和学生讨论方案
享受艺术,日子成诗
魏小明有两座花园,一座在家里,一座在长春;一个是生活,一个是梦想。
推开魏小明的家门进入到第一座花园:《双鱼座》雕塑立于门口不远处,有水从倾斜的盆中顺着柱子流下,雕塑张开双臂,似在迎客。游鱼活跃在屋外池水之中。阳光之下,绿叶掩映,花枝招展,尽态极妍。一转身,一回头,屋上、树下、丛中,又与另一个雕塑不期而遇,一草一木都堪堪与之相配。
园子的每一处设计都是魏小明的手笔,他也乐于向客人介绍自己的花园。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虽不可至,何妨为自己造一个桃源,生活与艺术本就是一体。
第二座花园是坐落于长春世界雕塑公园中的魏小明艺术馆。谈及艺术馆,性子向来恬淡的魏小明也颇有些自豪。这个馆,无论是于长春市还是于魏小明个人,都是这数十年建设的一个重要节点。
九十年代,魏小明引进的国际雕塑展在长春市落地生根,反响良好。如今,长春市选择用建一个艺术馆的方式来回馈魏小明。三年前建馆的想法刚被提出时,魏小明本能地拒绝了,但长春市最终用其作品数量之多、民众认可之广说服了他。
魏小明艺术馆在2016年10月正式开馆,艺术馆的陈设、室内外设计包括学术构成都是“魏小明式”的,除了有雕塑厅、手稿室、艺术沙龙等,还有布满植物的阳光房——阳光四溢,雕塑在绿叶中活了过来,仿佛那才是它们本来生长的地方。不同于寻常的艺术馆,没有评论家的总结,馆内的所有文字都是魏小明的学生所写,或是体悟、或是抒情。
魏小明说,拥有一个个人艺术馆是每个艺术家的梦想,他庆幸自己能有如此丰沃的国家土壤、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学生帮助自己实现这个梦想。让他多年来创作的包括版画、插图、雕塑等在内近四百件作品能够为更多的公众欣赏、分享,让雕塑艺术走入更多人心中……
魏小明是一个没有业余时间的人。从早上睁开眼睛的瞬间开始,到晚上睡觉的那一刻,不是正在做雕塑,就是在推敲怎么做雕塑。大家都会有想偷懒的时刻,他却说自己很享受这种“一直工作”的状态。
在采访的最后,我问:“您最喜爱的作品是哪一件?”
“我手头正在做的那件作品是我最喜爱的。”
魏小明教授作品欣赏
《拉斐尔》 124x24cm (1) 蛋彩 1983年
《拉斐尔》 224x24cm (1)蛋彩 1983年
《拉斐尔》 424x24cm (1) 蛋彩 1983年
《阳光浴》 100x70cm 1986年
《荒原之梦》 (2-5) 1990年 留学时期
《安徒生童话》 20x30cm 铅笔 水彩 (1) 1993年
《安徒生童话》 20x30cm 铅笔 水彩 (2) 1993年
《安徒生童话》 20x30cm 铅笔 水彩 (3) 1993年
《温泉》 68x72x25cm 2007年
《羽翼甘蓝》 35x36x126cm 2010年
《暖春》 82x38x128cm 2011年
《彩虹》 100x60x220cm 2011年
《媚玉》 45x41x100cm 2012年
《飞黄》 66x39x103cm 2014年
《白夜》 110x78x41cm 2015年
《醉鱼草》奖杯原型 2015年
文:清美院学生记者团段媛媛
图:魏小明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