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分享

良师益友|清华美院雕塑系副教授罗幻:比才华更重要的是懂得自省
2021.03.23


  2020年雕塑系副教授罗幻获评清华大学第17届“良师益友”

他不喜欢按照年代划分群体,也不喜欢贴标签,他不妄加评论一切,但对来自外界的所有“误读”都抱有淡然的平视态度。他试着理解世间万物,却又能在双手的方寸之间雕刻塑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他爱读《红楼梦》,也时常做梦,但每次醒来还是不忘将未完成的作品细细打磨。时光就这样随着碎屑粉末飞扬,岁月却也因为他手中的敲打揉捏而变得温柔又有力量。他的作品记录了逝去的时间,生命中曾出现过的一段历史,被永远凝固铸就成永恒的现实。人们会望着他的作品沉思,他却不曾忘记每完成一件作品,停下来看看自己的过往与来时。

不妄下断言,

用心认识和理解世间的一切

人们总说理想主义的80年代,垮掉了的90年代,现在是互联网信息化产物的Z世代(Generation Z),但罗幻不愿意用标签区别群体,面对“厚古薄今”的言论,他会很平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罗幻身上几乎看不到任何戾气的存在,他总能从任何犀利观点中找到最温和的一个角度去解读。“每个时代都会有批判性的说法,但是回过头来看会不一样。每个时代都有一些优秀的人,也有一些理想的人,有一些现实的人,这是正常的,不能因为其中的‘不同’就急于去否定别人,当你试着先从接受、理解别人的角度去看待、去认识,你就能看到世界最真实也最动人的部分。”

罗幻身上自带一股书卷气,说自己业余读鲁迅与《红楼梦》,但并不精深,既非考据派也非索引派;偶尔运动,但也没有特别狂热的体育项目,回想起上一次酣畅淋漓地打篮球好像还是学生时代的事;闲时喝茶,但对茶叶的品种、器具和文化也不甚讲究,有什么便喝什么。他会说论看书我不如某某老师,论品茶某某老师定是这方面行家,还补充说这并非自谦,而是他真实而又平凡的日常。

看起来他有着和我们相差无几的生活琐碎,但于他而言所有这些日常琐碎不过都是他用心雕琢生活主体过程中掉落的泥沙木屑,有些成为女娲手中的五彩补天石化腐朽为神奇,有些栖于青埂峰上散落在时间的荒漠中成为生命的一个脚注。而他的生活主体似乎就只有做雕塑和指导学生做雕塑这两件事,或者说他所有看似闲散的日常都在无时无刻不在为这两件事进行积累与沉淀。

他会说“专业上的进步有时候是在专业之外的,当你想做好一件雕塑的时候,你不能只盯着这件雕塑,有时候你需要停下来看看别的东西,才能回过头来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审视,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会清楚地知道该怎么改,下一步该怎么走。”

从知道到了解,从了解到懂得,再从懂得到给予平等的反馈。“可是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可能是很多时间。”“是的。”

罗幻将大量时间用在了创作上,一件作品的诞生总会经历旷日持久地进行反复修改甚至推倒重来,在他看来所有的重蹈覆辙都是思考与创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教书育人的过程也很像自己创作的过程,就这样一边思考又一边倾听。

罗幻也坦然承认,按照他的方式无论是雕琢一件作品还是与学生交流,从了解他们的想法到提出宏观的思想上的指导到落地执行的具体建议,从倾听者、观察者到指点、启发别人的导师,他总会花更多时间去思考、琢磨,有些东西的时间成本是必须的,但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恰恰不能够过于计较成本,因为”无论是自我成长还是经历考验,被世人看见,都是需要时间的。”

学习的最佳态度

不是批判而是聆听

有人说“我不崇拜我不理解的东西。”罗幻不赞同这样的观点,“作为一名还在学习阶段的学生,过早地用‘我喜欢’或者‘不喜欢’来界定一件作品或者一类事物,其实是很武断的做法,容易产生偏见与隔阂,便很难再平心静气地去了解作者的创作逻辑或者更深层次的所想表达的内涵意义。因为很有可能仅凭个人好恶就让你错过了许多精彩的事物,这些事物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对你有所启发,也可能会影响你走的路是否会更加宽广。

罗幻说:“试着去理解别人、理解这个世界既是件有趣的事情,也是了解与认知这个世界的最佳途径。我不仅是希望我的学生如此,我自己也是如此,我也还是处在青年阶段的学生。”他说自己也时常焦虑,最好的方式是提高自己。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问题,在罗幻看来所有人年轻的时候都会面临难以抉择的选择,不想面对的分离。青春既美好也残酷,只是可能各有各的美好,也各有各的残酷,很难去比较谁更辛苦谁更甜。“正因为有了种种的不同,我们才要去试着理解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不同的创作、不同语言体系下他人所要表达的深意。”

不过分依赖灵感与才华,

比才华更重要的品质是懂得自省

在罗幻看来,“才华”是个很虚的词。

“狭义上人们理解的才华多是先天擅长的一些技巧,人在做自己擅长的事情的时候会容易产生自信,这是人之常情,但也时常容易被所谓的才华限制在其中。有人也许一上手就画那么几笔,那线条很生动,很漂亮,就非常有感觉。但仅凭这样的天赋或者才能并无法使其有所成就,反而有可能因此而陷入到一种盲目自信的状态。一开始发现自己很擅长一些技法或者表达方式,就会反复做自己所擅长的事情,一旦进入到这样有看似正向积极反馈的状态时,或许再难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了。”

罗幻举例,写文章也是一样,有的人善于某种写作技巧,甚至是自创的一套写作技巧,后面他所有的文章用得都是这个套路,最后他自己也没意识到甚至自己不用过多思考就能产出一篇还算像样的文章,这种情况就是业内老前辈说的“写油了”。过于套路化的油腻之气扑面而来,外人或许还会觉得此人有才华,但行家是能看出其中的缺陷端倪的,这样的情况在各行各业都有,过度依赖才华、灵感,就难免造成炫技或是沉溺于自我满足的怪圈,创作就容易变成“行活”,无论人还是作品也就会失去灵气变得油腻。

“真正意义上拥有天赋异于常人才华的人,少不了的是对事物的敏锐感知、丰富充沛的情感加持,只有他对一件作品、一个事物看了之后有感觉有感知,才有可能塑造出动人情怀的作品。”

罗幻认为而艺术创作也好,研究治学也好,都是不能仅靠所谓的灵感和才华走下去的,它或许是你厚积薄发之后的灵光一现,也可能是勤学苦练之余的一丝心得体会,但是没有前路的厚实积累、没有日常的勤学苦练是不可能成为所谓“有才华、有灵感的人”的,创作是最没有办法急于求成的,所有的功利心都能在作品上找到痕迹。

罗幻认为,比才华更宝贵的品质是自省。罗幻指了指放在工作室架子上背过身的“面壁者”们,像是一组正在进行自我反思的群像雕塑,“我很怕看到这些已经完成的作品,总觉得是有问题的。所以每一件作品其实我都做了很久很久,然后停下来看看思考一下,又做了很久很久。

有时候一年都做不出来满意的效果,创作过程非常缓慢。有些当时满意了,但是后来又觉得,怎么哪哪儿看着都是毛病。这样的过程虽然缓慢又反复,但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因为自省,才能不断地反思,不断地进步。”

在他的世界,

你无需担心是否完美,

只需追求卓越

学生眼里他是懂得倾听又润物细无声的老师,身上带着一种接地气的沉和亲切,不轻易评判也不妄下断言,却总在对身边的世界进行事无巨细的观察,在这个人人都能输出观点的时代,真正懂得倾听并理解别人成为了一种可贵的能力,也正是因此,罗幻成为了同学们眼中最佳的交谈对象。

他的学生总是很喜欢将自己的各种想法诉说与罗幻听,无论是创作上的还是学术上的,甚至人生理想与琐碎生活中的迷茫也会向老师倾诉。雕塑系2017级的班长张嘉伟说,自己无论是在对所学专业上感到迷茫还是对人际关系上感到困扰时,都会去找罗幻老师,在这位严谨但并不严厉的老师面前可以提出任何问题,老师都会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寻求解决办法,再结合自己的认识理解去帮助同学走出困境。

“雕塑系的课程其实有些特殊,为了打好基础,经常一门课的课时就达到60个小时,甚至是80个小时,连续好几周上午全是满课,从每周一到周五,很多时候还需要加课。罗幻老师的课程从大一到大三都会有,他总是会长久地陪伴着我们学习、练习,其实他自己也有作品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创作,时间宝贵,但只要有问题去找罗老师,他一定会给予很好的回应。

他曾经花了一整个下午的时间与我聊天谈心,当时我在学习和生活上都有一些迷茫和焦虑,老师就将我担心的各种情况一一列举,耐心地帮我一点一点进行分析,结合他自己的阅历经验给出我诚恳的建议,很多情绪上的焦虑和不安在与罗老师的交谈中都能得到很好的平复,他不会灌输心灵鸡汤,回应起来也绝不敷衍,在这个过程中你总能感受到他的用心与真诚。”

“罗老师文笔特别好,又非常擅长思考,其实他是一个很内秀的人,他的作品也总能带给我类似的感受。他的作品中有一组我非常喜欢的木雕作品,是他做的一些木雕的小动物,他也没有怎么给它们起名字,但是感觉很淳朴,每次看到都会有那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还有他的《雾、河流与少年》这一个系列,他总是能通过一组看似简单而空灵的意象传递出深远的宁静与平和,让人看着就感觉很安静,其中有件少年乘鹿的作品就陈列在美院走廊展柜,我们路过都会不由自主看上几眼,因为每次看到都会感到内心很沉静,他的作品所传达出的气质有种抚慰人心灵的作用。”

undefined

他总是亲切又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和身边的每一个人,像早春二月里温暖和煦的风,又如同延绵不绝的涓滴细流,看似没有潮水的澎湃也没有惊雷的热烈,但却用水滴石穿般的力量影响着别人。

作为罗幻的学生,不必在意自己的想法是否“幼稚”,他从来不会否定任何人的任何想法,在他面前不必完美,只需要做自己,他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温和的目光审视每一件作品,不妄下定论,不急于批判,这样的性格让他在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日常教学中都能更加沉静而平和地去贴近每一位同学、每一件作品。

雕塑系2017级的宋雨萌认为,罗幻老师无论在创作理念上还是待人接物上,都有极大的包容性,在他面前,学生的想法没有好坏之分,作品也没有高低之别,他总是会认真聆听同学们的心声,帮助他们成长。宋雨萌表示,“罗老师本身是很有自己想法的人,而他对万事万物的包容之心也使他的作品总是充满创新的生命力,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在一个国际沙漠雕塑比赛中的作品《通路》,这件作品和我们之前在学校里看到的罗老师的其他雕塑作品都不太一样,它看起来不仅具有形式上的创新与美感,还很好地融入到了作品创作的沙漠环境中,看的时候总能引发观者的思考与想象。”

罗幻 《通路》2019

作为许多社会人眼中的“幼稚”群体,学生似乎总代表着轻狂、叛逆、不成熟,因为这样的标签,导致他们所有的努力和脚踏实地中似乎都带着几分不值钱的天真,原本无限的想法与人生,容易被“过来人”评判。但学生们却能心如明镜般地感受到他人的评价建议究竟是居高临下地侃侃而谈还是感同身受般地提出恳切的见解,或许这就是作为一名专业老师之外的人生导师身上的最大魅力。

罗幻始终秉持着这样的平和之心去解答同学们奇奇怪怪的问题,尽可能用自己的理解与心得去解惑,他否认自己是一位可以“传道授业”的老师,因为每位同学在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可能都会探寻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找到一份自己所热爱的“业”。

终身学习

亲手雕琢生命的宽度、厚度、表现形式

罗幻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在美院的学习时光,但他认为,老师们的引导和启发,只是基础,只是帮助同学们“刚起了一个头”,“是一点点微弱的光芒”。 罗幻要求同学们在学习上“更紧张一些,更敏锐一些”,并且保持终身学习,“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让你一直保持创新与进步,这都不是凭空就能获得的,也不是依靠才华技巧就能投机取巧的。”

罗幻会用老子《道德经》“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来勉励自己,鼓励同学们。他表示,“你走得越远,就会觉得自己知道的越少。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条笔直的单行道,大多时候是像树枝叶脉一样蔓延生长,主干可能曲折蜿蜒,但并不影响你伸出触角去一探周围世界的光怪陆离,找到自己的道路、建立自己的自信。生命的长度、体量或许有限,但它的宽度、厚度、表现形式却可以由自己亲手进行雕琢塑造,有时候我们不光要盯着手掌指尖的方寸之地,更要体会什么是广阔天地、山高水长。”

如梦似幻的时光中,总有人用双手雕琢生命每一处细枝末节、点点滴滴,让原本浮光掠影的生命历程变得坚实而厚重,有时候你会觉得身边的这个人安静而平凡、和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有时候又觉得这个人屹立在你面前、陪伴在你左右的身影就是许多问题的答案,他是老师也是学生,他是榜样也充满力量,他用心去呵护你的天真,保护你的理想,只希望有天你能自己照亮前路的方向。

感谢雕塑系2017级张嘉伟、宋雨萌同学提供采访协助。

采访撰稿/胡思凡 清美学生记者团

视频、摄影/梁丽亚 胡思凡

清美学生记者团

图片提供/罗幻 雕塑系副教授

© 2024 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

100084

© 2024 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