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分享

特展开幕|清华美院院长出席​“设计乌托邦 1880-1980: 百年设计史/比亚杰蒂-科尼格收藏”开幕式
2021.06.04

2021年6月3日,初夏的北京风和日丽,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于迎来年度首个特展“设计乌托邦1880-1980:百年设计史/比亚杰蒂-科尼格收藏”展览开幕式。意大利驻华大使方澜意(Luca Ferrari),中国美协副主席、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院长鲁晓波,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美术博物馆总馆长杭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清华美院教授、中方策展人苏丹先后致辞。开幕式播放了意大利方策展人亚历山德罗·格里罗(Alessandro Guerriero)的视频寄语。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主持开幕式并宣布展览开幕。

开幕式现场

意大利驻华大使Luca Ferrari致辞

“意大利的机构以及大学与清华大学有非常源远流长的合作和交流的历史,今天的开幕式实际上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场合以进一步庆祝和纪念两国及两国人民深厚的友谊。‘设计乌托邦1880-1980:百年设计史/比亚杰蒂-科尼格收藏’展览有非常好的框架,呈现了在整个意大利以及国际工业产品设计中最重要的时刻,当我们参观时,可以展开一个针对物体创造性的变化的旅程。在新冠疫情下,这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欣赏意大利的历史、艺术和文化的机会。”

中国美协副主席、美院院长鲁晓波致辞

“从1880到1980年的百年也是设计史重要的百年,该展览是关于现代设计的一个重要展览,体现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开放性和国际化。展品多是我们在教科书里见到的,是这段历史中最精彩的作品,为大家展现了当代生活的图景。相信这个展览将对中国设计的研究与呈现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和最佳的范例,也会是清华众多课程的新课堂和学者们的新资料库。今天的中国设计也在快速成长,我们对其也充满着期待。感谢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清华艺博、意大利设计博物馆、策展人、学术主持以及所有为展览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们!祝展览圆满成功!”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致辞

“这是一个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设计展览,设计界能在这样一个展览当中回顾百年历史、展望未来发展。百年之前,面对大工业时代混沌而复杂的新生事物,现代设计站在人类文明的转折交叉路口,既有对未来的展望,也有对过去的眷恋;既有乐观的憧憬也有痛苦的抉择。当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设计又一次站到文明转折的交汇点上,何去何从?我想,该展览中的经典作品及对社会形态的诠释、对人类精神的映射、对社会美学的叩问能给我们启迪,进而启发我们对艺术、科技与理想结合的新方法进行不懈的探索,对设计新生活与未来进行深入的思考。”

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美术博物馆总馆长杭间致辞

“祝贺清华艺博举办这个欧洲百年设计的大规模展览!非常敬佩两位策展人定下的主题‘设计乌托邦’:展出的作品有的是设计师的原型作品,有的是最初的单件手工制造、品牌建立后的批量生产、同品牌若干年后的继续生产,还有的是作为艺术衍生品的产品,折射出百年来的价值和社会变化,及社会对不同设计的评价,反映出设计师的洞察力,而洞察力基于他们的乌托邦。没有理想主义不可能做出有超越性的设计。这样的展览可能正好是对中国未来科技创新、生活价值的重新发现的最好注解,希望展览能为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清华美院教授、中方策展人苏丹致辞

“本次展览既是一次关于现代设计知识的科普,又是一次历史线索的集中披露。同样的历史的物证在不同叙事语境下,排布方式会有不同,它们之间的错动和拼接代表了策展人的某种理念,引发更多思考。通过和亚力山德罗·格里罗的交流,我逐渐意识到历史的形态虽有线性的本质,有时更像一个多中心的矩阵,有资格进入矩阵的作品都是历史片断的中心,每个物品背后都有一个惊世骇俗的个人,并折射出他们鲜明的主张和独特的方法。这个展览是精炼的,也是华丽繁茂的,一件件历史的物证沿时间轴线呈现出从种子到枝繁叶茂、开花结果的形态,这是基因的力量,也是时间的力量。”

意大利方策展人亚历山德罗·格里罗(Alessandro Guerriero)致辞视频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主持开幕式并宣布展览开幕

开幕式嘉宾合影

研讨会现场

当日下午,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报告厅还举办了本次展览的开幕研讨会“历史视野中的设计现代性”。研讨会由苏丹与陈岸瑛主持,王受之、王辉、王海松、尤洋、方晓风、朱青生、李兴钢、张永和、范晓楠、杭间、周榕、周艳阳、柳冠中、唐克扬、黄居正、曾辉等十六位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中回顾和反思设计史与当代生活文化之间复杂而有机的互动,并在新的世界历史变局中重提设计的现代性问题。

展厅观展

展览欣赏

前言

策展人

亚历山德罗·格里罗

欲望与生活的必然需求催生出“居住”这一概念,毕竟在这大千世界上,芸芸众生都离不开居住,这是人类个体性与群体性习惯的集合。

接下来便产生了“装饰”的概念,换句话说,当居住成为一种具有文化性和决定性的现象,它便与精神意图相关,而非仅仅为了生存,于是这种现象就成了一种“行为文化”。这样一来,生活便从基本水平向更高的水平迈进了。但“装饰”源自何处呢?

建筑要么始于“外部”,要么始于“内部”,根据人类学与非专业视角的学科假说和“自相矛盾”的证实,装饰起源于衣服。

无论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两个多世纪以来,工业已经在各个领域发挥它的作用,不论工业或伪工业、工业手工艺品或手工业,并且延伸至世界最遥远的角落。传统的制造生产系统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同时,现实也告诉我们,只要人类社会延续,手工艺品将会永远存在。一件件匠心独运的手工作品陆续面世,一批批古老的手工艺匠人涌现而出——鞋匠、面包师、裁缝、陶匠……它们蕴含着对过去、现在和未来充满矛盾却又难以言喻的吸引力。

此次展览展出的150余件展品皆完成于上个世纪,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规模进行陈列,旨在用一种纯净朦胧的状态呈现和表达理想及活力。在这种氛围的渲染下,参观者能够忘却躯壳下的本性,而更关注本我,精神不再受禁锢。

展品的材质不乏乌木、黄铜、胶木,有些则取材于边远地区,也有的采用陶瓷、层压塑料、玻璃等材质制作而成,此外还有手绘品,以及雕刻、嵌体、树脂、漆器……成型胶合板、桦木扶手、泡沫聚氨基甲酸乙酯……皮革,甚至铬钢棒……展品多彩多样,有的采用了镜面,有的则呈现为黄色、黑色、金色的不规则表面,或具有几何图案。

这些展品或围绕着一系列固定的工序,或蕴含着无限的构想,它们反映了内心的记忆,留下了时间的痕迹。每件展品都成为万花筒中的碎片。实际上,它们反映了时代与环境,其工序结构是精心构思的结果,致力于探索未知领域,集合为千姿百态的个体,见证艺术的每一次呼吸。它们是上世纪工业大爆发所投射出的碎片,汇集成150余件物品。更确切地说,是150余部传记。

有件展品表面布满了星星点点的笔触,点彩画绝非视觉层面的简单重复,而是聚焦由无限记忆和碎片组成的天地万物的绘画手法。对亚历山德罗·门迪尼来说,普鲁斯特扶手椅是真正意义上的宣言,因为这件作品由连续不断的“碎片”组成,仿佛记忆的银河。其后诞生了一件纯粹的实验性作品——无限移动桌,这是一件至关重要的家具,门迪尼从安德烈·布雷顿的“精致的尸体”中汲取创作灵感,旨在颠覆以往家具的陈列方式。

新技术将趋向于人类学,我们视其为改变的突破口和物品体系的转化力。在经历了对核能和太空的探索之后,当前我们正处于后工业时代,这个时代一方面由信息技术和电子行业引领,另一方面则由“新手工艺品”引领。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商品、物品、意识形态、美学、乌托邦、劳动、生产力、商业、语言、交际方式和纪念碑。现代设计的“哲学物体”是基于对个体行为而非大众行为的提升,并根据不断变化的家庭习惯作出调整。

这一切都与先前的历史性、工业性设计迥然不同,包括模型研发、制造过程、物品及能源等各个方面。“新事物”“新消费主义”的未来趋于未知,然而可以确定的是,在未来,这些属于新千禧年的展品将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如果让我试图想像这些物体,我会认为它们轻盈易逝且超脱自然,是复合材料制成的彩色的反机械物品,转瞬即逝且又无形无踪。这些“非物质化物体”可以用声音或呼吸来控制,呈现为虚拟碎片化形式且形态各异。就像我们看待人造的人类和感性的机器人一样,或许工匠会认为它们就是一种悖论。在此种背景下,我们如何定义“新”设计师?

在工业时代背景下分析设计师是一种传统,他们的设计融合了各种理念。经典设计一直都充满力量和智慧,严格正统而又具有技术性、功能性的规则往往会导致历史、社会和政治的僵化。设计师正是基于这些因素,把握其作为居住空间创造者的命运。仿佛有一个冷静、空旷的空间,怀揣各种兴趣的普通人都会进入这个空间,尤其是女性,他们对设计进行再生、颠覆、削弱和柔化,进而引入新的真理和存在,以及关乎生命、死亡以及现实感知的奥秘。

我相信在当代社会,“为居住之故”已经远超“为设计之故”,而且私人生活这个概念可能成为未来生活各个方面的催生力量。

在形成设计之前,居住呈现为一种自然的姿态。这是一种舒适生动且精致的姿态。新设计师正是以这样的姿态,沉浸在对新现代世界的巨大恐惧里,创作出物品、家具、建筑等作品。私人住宅就像一处个人场域、一个与世隔绝而古老的空间、一个物品的聚集地、一片森林,融合反设计的探索和热情。

在当今世界,突变比稳定更为重要;不确定性比确定性更为重要;浪漫比理智更为重要。

设计是短暂的,且具有一种轻松随意的朦胧感。它逐渐脱离现实和一成不变的冷漠,越来越多地与显性或者未知的事物产生共鸣,生命的短暂战胜了死亡的终结,饱含热情的构思战胜了功能性设计。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同样可以把设计视为多种形式的构思,从矫饰主义的物品中看到极简主义的风格,用越来越小却更为精细的工具创造光芒,创造出紧密围绕人类的空间,与身体建立直接的联系……

这就是乌托邦时代。当现在与未来之间领域的扩展超出预期时,乌托邦式的设计便应运而生。居住救赎是另一回事,希望、进步和乌托邦也是如此。后者则是一个巨大、广泛且充满难题的地方。在这里,基于人类是一个个既统一又矛盾的个体的总和的假设,孤立单一且倍受控制的设计不断改造着肤浅冷漠又模棱两可的设计。在这里,世界形象将不断得到更新,自然与人工、设计与艺术将作为对立面互换角色和价值,而手工艺品、信息技术、材料和新方法将继续复兴我们充满诗意的使命。

特展

设计乌托邦 1880-1980

百年设计史 / 比亚杰蒂-科尼格收藏

展览时间

2021年6月1日-2021年8月25日

展览地点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层展厅

策 展 人

亚历山德罗·格里罗

苏 丹

学术主持

陈岸瑛

项目统筹

苏 丹

项目协调

王晨雅 王 瑛 卢多维卡·伦乔尼

策展助理

马 阅 王晨雅 王 瑛

视觉统筹

王 鹏

视觉设计

王 鹏 王美懿

展陈设计

马 阅 刘徽建

运输协调

孙艺玮 卢多维卡·伦乔尼

展览执行

刘徽建 王晨雅 孙艺玮 马 阅 杨永嘉 刘玉晴

影片翻译

周艳阳

行政事务

马艳艳

国际事务

王 瑛

宣传推广

李 哲 刘垚梦 周辛欣 肖 非

微信视频

王 宁

微纪录片

李翔飞 杨可汉 曹明豪

主办单位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意大利设计博物馆

支持单位

意大利驻华大使馆

特别鸣谢

费德里科·博纳迪奥

阿尔贝托·比亚杰蒂

亚历山德拉·祖齐

苗 苒

来源: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 2024 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

100084

© 2024 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