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3日下午,“中国·德国艺术家对话——国际艺术论坛”在银川当代美术馆报告厅举行。自“银川对话”开展以来,每年都会随展举办两国艺术家对话的国际艺术论坛,让两国艺术家在跨文化语境下进行深入对话,以版画对话世界。
论坛现场
中国国家画院版画院副院长,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教授、博士生导师代大权应邀在论坛上进行分享,主题为:“人和事的比较一一中德版画交流展”。
代大权先生作为这次中德艺术家对话的学术主持,来自德国的艺术家约翰纳斯·奥夫德雷克、罗伯特·哈特曼、克里斯托弗·汉斯、尤里克·艾米丽·吉尔·哈特曼 ,和中国艺术家杨越、李宝泉、陈琦分别进行主题分享。
代大权教授在分享中谈到,1845年12月7日,一个叫费尔迪南多·阿道夫·朗格的人走进格拉苏蒂小镇,他要在此建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朗格手表厂。一开始朗格只雇佣了15位工人,许多事只能亲历亲为,这也正是让他享誉世界的原因和开始。他始终坚守着德国精密制表业先辈留下的传统,坚持只做“世界上最优秀的钟表”的理念。
朗格表在世界上或许知名度不如百达翡丽、江诗丹顿,但其技艺以及价格皆为世界顶级,它腕表的年产量也极低,每年都限制在数千枚之内,只为每一只腕表都是最优秀的作品。
说起德国,大家的第一印象常常不是风景,不是人文历史,不是绝世美食,甚至也不是艺术、不是版画,而是“德国制造”,这四个字代表着“可靠”“质量”“信誉”等美称。
德国的机械制造,包括汽车工业领域与精密仪器在世界上长期保持着第一的位置,难以撼动。而作为精密仪器的腕表,德国的制造能力也是极其出众的,在与瑞士制表业的针锋相对中,丝毫不落下风。这也是朗格手表的价值体现。
而“德国制造”的背后,则是德意志民族、德国人的认真踏实的性格体现,如果德国制造在物质层面令人信服,德国创造,德国的文化与艺术则为人们从精神层面去解读这个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形象的平台,人与人比较的平台。
举办中德版画交流展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显性的目的。同时还有一个隐性的目的,在两国文化与艺术的比较中,还蕴含着一个无形的“事”的比较,从人到事,再由事及人,反复的过程即是深化的可能。
人是有始终的,白驹过隙也罢,岁月蹉跎也罢,都得收摊走人,但事就不一样了,人还没走事却完了,或人早走了事却没完,事总比人更耐活,这都是因为事是在比较中呈现生命质量的。人可以左右事的空间,但决定不了事的时间,这是因为事是在比较中生存活自已的。比如我们现在做的中国与德国的版画交流展,不管我们在或不在,两国的文化通过版画,会一直交流比较下去。
国与国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或许能有许多交流的方式,而艺术,而版画,就是其中最有想像力的方式。直抵胸臆处的方法,人们用艺术用版画交流,省去了投入的成本,因为艺术本身就排斥功利,免除了语言的介绍;因为艺术语言是通用的,避开了观念和意识形态的纠缠;因为艺术是开放的,来去自由,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艺术,没有版画,也能活得胖胖的,但精神的瘦弱和贫困总会在不经意间现形,比如哄抢打折商品,比如丝巾墨镜剪刀指,比如喧嚣跋扈嘎嘎笑,我们现形之时,正是远离文化之际。
艺术如果没有更多的比较,对艺术家自己也将非常不利,许多艺术家的艺术语言,常常在引人注目的同时,就开始了固化,当他试图让更多人注意到他时,探索甚至创造都是最有效的手段。但当终于引人注目后,名利已渐渐成为目的,探索与创造连手段都不是了,重复还是重复便成了必然。类似语言的固化当然反映了思想的僵滞,也可以反过来看,思想的固化反映了语言的僵滞,尽管语言还在阐述事物,甚至许多不同的事物,但己看不到思想的痕迹,仅为阐述而阐述,仅为说明而说明。这样的艺术作品常常因缺少更远更不同的比较,并不自知自己的固化与僵滞,身边利益的吹捧、虚伪的奉承或明知是坑却绝不挑明的客气,都经不住这样的展览所形成的一次真诚直白的比较。
最后,代大权教授指出,自古就有“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叹,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比较有如“朝来寒雨晚来风”一般让人不得安宁,也唯其如此,才进步,才发展,才以其不为物诱,而有“以全其纯一无伪之本然”的艺术的比较。
右一为代大权教授
代大权,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教授、博士生导师。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绘画系副主任,中国国家画院版画院副院长,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副主任。曾获中国美术金彩奖金奖,全国版画展金奖,全国全军美展一等奖,中国版画鲁迅奖等。
(图、文:绘画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