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分享

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邀请德国帕德博恩大学伊娃·玛利亚·森首席教授举办20世纪德国设计史系列讲座
2019.09.26

海报

2019年9月17日至19日下午,德国帕德博恩大学艺术与人文学院历史系艺术史专业首席教授伊娃·玛利亚·森(Eva-Maria Lydia Seng)女士,受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艺术史论系和中国艺术学理论研究所之邀,在院B301教室先后举办《“德国制造”——德意志制造联盟:20世纪早期的德国工业设计、建筑设计与艺术院校改革》、《包豪斯:20世纪艺术、设计和建筑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学院》、《乌尔姆设计学院:20世纪50-60年代联邦德国工业设计的训练中心》三场20世纪德国设计史系列学术讲座。

艺术史论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陈岸瑛副教授、艺术史论系陈池瑜教授先后主持讲座,博士生韦昊昱同学担任三场讲座中文翻译工作,来自校内外的数十位师生参加了系列讲座。三场讲座同时通过在艺APP进行同步网络直播,每场讲座均有约8000余人在线观看了视频。

伊娃·玛利亚·森教授的第一讲《“德国制造”——德意志制造联盟:20世纪早期的德国工业设计、建筑设计与艺术院校改革》重点讨论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德国艺术院校对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和教育体系革命性的重构问题。这一背景始于当时德国工业设计开始出现颓势,尤其是在与英国设计行业的竞争当中。因此德国重要的文化组织“德意志制造联盟”得以成立,这是一个由实业家、建筑师和艺术家组成的合作性团体,其目的是在制造、建筑、产品展示和广告等所有领域实现一个新的质量标准。此后,“德国制造”成为了那些国际公认的具备高品质和视觉吸引力产品的代名词,而使其成功的必要条件则在于对德国艺术教育体制的改革,这些也为随后包豪斯学院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讲《包豪斯:20世纪艺术、设计和建筑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学院》系统梳理了包豪斯学院自1919年成立以来的教学模式、授课内容、师资构成等办学关键要素,并重点介绍了学院的纺织工作室、摄影工作室、女性师生设计工作等方面,最终对包豪斯学院和包豪斯设计精神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过程进行了考察。从中可以看出,包豪斯学院教学原则的核心是工作室模式,其设计方向和设计作品注重与德国的工业界、制造业需求紧密合作,重视功能性与外形美的融合,从而获得了极大的社会关注度与影响力。而包豪斯设计理念在中国的引介与接受,则经历了两次起伏,借助了多种路径。在中国,对包豪斯主义接受的核心不在于某个单一的设计师对象或是建筑作品,而是对于包豪斯学院整体教学模式与工作室模式的借鉴。

第三讲《乌尔姆设计学院:20世纪50-60年代联邦德国工业设计的训练中心》从学院的成立背景、结构与体量、产品设计案例等角度,介绍了办学于1953年至1968年的德国乌尔姆设计学院,这是一所由前包豪斯学院学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创办的学院。该学院以其结构合理、科学理性的教学方案,确立了被称为“乌尔姆模式”的设计教学模式,其办学成功在于融汇了艺术、工艺与科技等多学科的综合设计方法。时至今日,乌尔姆设计学院师生所创作的设计作品均已成为世界现代工业设计史上的经典。

在各场讲座结束后,伊娃·玛利亚·森教授还就德意志制造联盟与德国工业界的合作模式、20世纪上半叶德国民众对包豪斯设计风格的接受程度、包豪斯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乌尔姆设计学院现存档案文献情况、乌尔姆设计学院与包豪斯学院设计风格差异等问题,一一回答了现场师生们的提问。在场听众纷纷表示,通过伊娃-玛利亚·森教授对于20世纪德国现代设计史发展脉络和重要节点的细致讲述,进一步明确了德国设计、德国制造何以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极高产品声誉的原因。可以看到,德国设计教育与设计行业同样走过了一条艰难转型的发展道路,其中的历史经验与教训颇值得当下的中国设计学科和人才培养模式反思借鉴,进而推动中国制造掌握创新能力与核心工艺,逐步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

图、文:艺术史论系 博士生韦昊昱

© 2024 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

100084

© 2024 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