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接受主管单位文旅部以及依托单位清华大学的监督与定期评估,文旅部的评估期为三年。2020年8月,文旅部组织专家组展开对实验室的首期评估工作,9月8日来清华大学进行现场考察。
期间,专家们详细参观了重点实验室的各工艺实验室和三年期成果展,并听取实验室负责人与依托单位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处领导的工作汇报。
文旅部专家组与清华大学领导、专家合影
展览海报
成果展展出了重点实验室六大研究方向的优秀作品15件/套、代表性著作6部,以及项目宣传视频7部。
其中,传统印染纺织材料与工艺研究方向,展出了学科带头人李迎军主持完成的《维吾尔族刺绣花纹图案研究》和《彝族服饰在现代生活中的时尚化设计与应用研究》项目成果,以及实验室研究员杨建军的著作《红花染料与红花染工艺研究》,既展现了实验室对失传工艺的探索恢复,又展现了传统染织工艺与现代服装设计结合后的惊人成果。
传统陶瓷材料与烧造工艺研究方向,展出了学科带头人刘润福的3件创新陶瓷作品。
传统大漆材料与工艺研究方向,展出了学科带头人杨佩璋主持完成的《天然漆材料数据检测与精加工技术提升》项目成果,数十种供器物表面使用的髹饰环保色漆依次排列,为观众展现了天然大漆用于日常生活的无限可能。
传统金属材料与工艺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王晓昕尝试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金工创作,其作品《冥想之联》便是数字化技术与传统工艺融合碰撞的代表.
传统玻璃材料与烧制工艺研究,学科带头人李静及其团队通过科学控制窑炉温度和玻璃料配比,实现玻璃作品中不同颜色的和谐交融.
古法造纸材料与传统印刷工艺研究方向,展出了学科带头人原博主持完成的《传统手工造纸的现代转化——纸产品研发》和《新年画创作与产品研发》项目成果,这些尝试促进了造纸、印刷领域中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形成了良好的宣传、销售示范作用。
成果展现场
出席当天工作报告会的文化和旅游部领导及专家有科技处处长宁伟群、科技处副处长乔伟、科技处一级主任科员王海琪、科技处干部但乐、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科教处四级调研员翟承,以及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宁帆、文化和旅游部信息中心总工程师祝孔强、广电总局广科院教授级高工苗勃。
清华大学出席的领导和专家有文科建设处副处长孟延春、文科建设处学科办主任刘畅、科研院机构办机构主管许文迪,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党委书记马赛、副院长方晓风、科研办主任董素学,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旅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苏丹、常务副主任陈岸瑛、副主任杨金龙,以及实验室各研究方向带头人李迎军、杨佩璋、原博、王晓昕和刘润福。
工作报告会现场
会上,常务副主任陈岸瑛代表重点实验室向文旅部专家组进行工作汇报,汇报从实验室定位、研究方向、研究水平与社会贡献、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开放交流、运营管理等维度展开,总结了实验室自成立以来的三年中取得的丰硕成果。
文科建设处副处长孟延春则代表依托单位,从清华大学对实验室的资源投入、条件保障、日常监督、年终考核等角度进行汇报,体现了大学对重点实验室的重视与支持。
之后,文旅部专家针对重点实验室提交的评估材料与本次汇报内容,发表意见并提出质询。
工作报告会现场
文化和旅游部信息中心总工程师祝孔强赞赏重点实验室人才储备丰富,依托清华大学的强劲技术实力,在传统工艺方面的研究可谓全国领先;同时也提出,由于实验室研究方向较多,因此对总体的规划显得至关重要,区分主次,划定阶段性目标,有助于实验室更好的发展。
广电总局广科院教授级高工苗勃希望通过依托单位每年对实验室的评估,密切二者之间的关系;加强学术委员会机制建设,使其起到方向性的引领作用。
北京邮电大学宁帆教授建议将信息化、数据化引入实验室建设,强化实验室的科研属性与学科交叉项目建设;同时应逐步完善实验室的运行管理条例,早日成为相对独立运行的科研机构。此外,与会专家都对实验室开放性的进一步提升报以期望,认为其作为依托于国内知名高校的重点实验室,应该通过开放课题的设置、设备开放共享、科学传播等手段加强实验室在业内的影响力,成为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领域的领军力量。
会后,重点实验室负责人与各学科带头人认真总结本次评估工作中收获的肯定与批评,认为应在巩固现有成绩的同时,从实验室总体规划、开放课题设置、学术委员会机制完善、档案归纳整理等方面,加强实验室建设,争取在下一个评估期内取得更好的成绩。
2016年12月,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获批成立,是清华大学首个文科部级重点实验室,也是国内首个从材料入手、融合艺术与科学的传统工艺科研平台。
实验室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为依据,以非遗传承人群为合作和服务对象,依托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一流专家团队、各工艺实验室及清华大学材料学院等院系的科研力量和硬件设施,以陶瓷、漆艺、金工等传统工艺门类涉及的天然原材料和传统技艺为研究对象,融合艺术与科学,解决非遗传承和活化所面临的基础性技术问题,促进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自成立以来,实验室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普、科研、科研及设计成果转化上,建构起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促进了学科建设与产学研合作。
(图、文:主办方)